前一段時間筆者曾參加一場線上研討會。會議討論的一個問題是美國在台灣問題上應當扮演怎樣的角色。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當然,不同的學者站在不同的視角可能會有不同的解讀與主張。
정치
2024年5月27日,美國《外交事務》雜志(Foreign Affairs)刊發了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哈爾·布蘭茲(Hal Brands)的題爲《一個“美國優先”的世界》(An “America First” World)的文章。
中美建交以來,兩國之間的科技合作經曆了幾個重要的階段。1979-1989年可以看做是兩國科技合作的起步階段。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同年兩國簽署了《中美科技合作協定》,也標志著…
在國際政治中,世界秩序的構建從來都是大國政治的角力、爭鬪與妥協的産物。簡單回顧一下我們所熟悉的曆史,我們就不難發現,在近代、現當代國際政治中,有目標、實力與決心實現…
近期,國際輿論和學術界中“中國峰値論”(Peak-China)的出現實際上並不屬意外。按照中國經濟的體量,經過數十年的超高速增長,倘若將接近兩位數的增長率持續保持下去,那更將是一個…
在全球化時代,人們似乎習慣性地認爲生產分工是市場自發的行爲,因而技術也隨著資本的流動而轉移。然而,恰恰是在推動全球化啟動和高速發展的一些發達經濟體出現了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
An opinion article by Ryan Hass, director of the John L. Thornton China Center at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was widely circulated in social media and…
11月15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美國總統拜登在美國加州舉行了高峰會談。距2022年11月14日兩位領導人印尼巴厘島會談恰好一年。從各方的反應來看,這個時刻中美兩國領導人的會面及時而且…
簡言之,技術外交指的是類似冷戰時期美蘇陣營對峙狀態下,西方對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的技術封鎖。隨著中美戰略競爭的加劇,美國社會出現了與中國“技術脫鉤”的呼聲:在特朗普時期表現爲對華貿易戰和技術出口限制;在拜登時期演變爲“彈性供應鏈”的構建。
對於“灰色區域戰略”和政策手段,美國蘭德公司高級研究員麥克爾·馬紮爾(Michael Mazar)曾在其著作《掌控灰色地帶:了解沖突的變化時代》(2015)中提出:經濟領域內的政策工具可以是“灰色區域戰略”的選擇,而這些政策工具分爲三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