메뉴 닫기

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角色扮演

 

 

  前一段时间笔者曾参加一场线上研讨会。会议讨论的一个问题是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应当扮演怎样的角色。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当然,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视角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与主张。从表面上看,美国政府所持的“战略模糊”立场让美国政策制定者们能够在与台湾海峡两岸保持接触的同时拥有足够的战略迂回。但美国国内持强硬立场者特别是美国国会方面正在施加压力迫使白宫放弃“战略模糊”并转向“战略清晰”。一个很明显的例证就是美国国会推出的《台湾政策法案2022》(The Taiwan Policy Act of 2022)当中非常直接地提出:扩大对台武器供应,从“防御性武器”变为“有助于遏制人民解放军‘侵略行为’的武器”。美国对台军售的重大变化可以看作是“战略模糊”立场可能发生“质变”的一个强烈信号。但是否能够标志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立场的“战略清晰化”,这一点还有待观察。毕竟在台湾问题上,美国国会与行政机构之间的立场差异和政策分歧由来已久,也并非美国国会一个法案就可以轻易化解。

  回到刚才的问题上,即美国应当扮演怎样的角色?我联想到中国在朝鲜半岛南北方之间所扮演的角色。当然,这显然不是一个十分恰当的比较。毕竟朝鲜半岛南北双方都是主权独立的联合国成员国,而台湾问题则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但若从地区矛盾和热点问题的发展演变角度分析,这两个地区问题似乎有一些有趣的相似之处。比如:

 

第一,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两个地区都面临着同一民族群体(朝鲜/韩民族、中华民族)的长期分裂;

第二, 世界和地区格局的变化对两地(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台湾海峡两岸)都产生了微妙而重要的影响。而这些影响不仅涉及地缘政治方面的影响,可能还包括政治心理层面的影响。在此仅举一个例子:1979 年,当华盛顿与北京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时,台湾可能会觉得自身被美国“背叛”了;1992 年,当北京与首尔建立外交关系时,平壤似乎也觉得自己被中国“抛弃”或者“背离”了(如果不是“背叛”的话)。当然,在这方面,朝鲜并不会与中国台湾地区产生某种“共情”。但不难想象,正如1979年和1992年的两次标志性事件所展示的那样,世界和地区局势的演变始终是大国政治角力的产物;

第三, 也正因为上述原因,这两个地区(即朝鲜问题、台湾问题)被公认为东亚地区数个极其危险的冲突爆发点当中的两个。

 

  所以,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中国在朝鲜半岛问题上所扮演的角色。就以“六方会谈”机制为例。事实上,中国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与资源创造各种条件促成“六方会谈”机制的形成,其根本目的就是希望平壤和华盛顿双方能够直接面对、坦诚对话,进而找到缓和紧张局势的方法和途径,直到达成最终的和解。从 2003 年到 2008 年,“六方会谈”共举行了六轮会晤,但最终并没有取得重大的进展。究其原因,我个人的理解是,尽管中国方面竭尽全力营造会谈和对话的氛围,但朝鲜与美国(也包括韩国)在相互认知与各自核心利益上的巨大而根本的分歧并未得到有效调和。因而,若套用中国人的一个俗语,中国方面可以说是“吃力不讨好”。

  现如今,距离“六方会谈”最后一轮会晤结束已经过去多年。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平壤和莫斯科之间的关系似乎正在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有一些迹象表明,平壤与莫斯科似乎走得比以往更加靠近,而平壤与北京之间则似乎总是有着那么一种微妙的距离感。与此同时,首尔、华盛顿以及东京的三边关系则变得更加密切。如果这种情况真的在发生并继续发展,那么这对北京而言并不是一个最好的结果。当然,中国方面也会有足够的能力和政策资源来防止情况朝着不利于自身利益的方向继续发展。在俄乌冲突持续的情况下,中国与俄罗斯双方最新的共同外交展示就是一个不错的例证。

  再回到台湾问题。在美国白宫方面持续保持“战略模糊”的情况下,会不会出现这样的一种情况:中国大陆显然认为美国方面做的/管的太多,而台湾地区则抱怨美国做的/管的太少。当台湾局势持续紧张之时,美国方面整体上仍保持“战略模糊”。但美国白宫与国会方面借助官员、议员到访和扩大对台军售等政策措施,有意摆出某种“战略清晰”的姿态,从而让台海局势始终维持在一个危险而脆弱的平衡点上。在这样的情况下,最终台湾海峡两岸是否都将对美国失去最后的耐心呢?

  在台湾问题上,美国究竟能扮演怎样的角色呢?也许各方都难以给出准确与合适的答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当美国将对台湾地区的某种“义务”绑定到自身,但同时又想从中国大陆方面索要更多的政治与经济利益时,这种“Play Game”的局面又能够维持多久呢?

 

 

 

※ 상단의 [작성자명](click)을 클릭하시면 저자의 다른 글들을 살펴보실 수 있습니다.

 

관련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