메뉴 닫기

亞太-東亞:“灰色區域”戰略手段的角鬪場?

 

亚太-东亚:“灰色区域”战略手段的角斗场?

 

 

  对于“灰色区域战略”和政策手段,美国兰德公司高级研究员麦克尔·马扎尔(Michael Mazar)曾在其著作《掌控灰色地带:了解冲突的变化时代》(2015)中提出:经济领域内的政策工具可以是“灰色区域战略”的选择,而这些政策工具分为三类:低端(贸易政策、隐含的经济胁迫)、中端(有针对性的部门拒绝和有限制裁)、 高端(封锁、严厉制裁、能源胁迫)。实际上,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开启的美国对华贸易战很好地演示了上述政策工具(如针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的禁令、实体清单和部分封锁等)是如何在美国决心彻底改变中美经贸关系时发挥相应的作用。

  当然,正如马扎尔提到的,“灰色区域”政策措施也被广泛而频繁地应用在军事、政治、信息(舆论宣传)等领域,以利用“非热战”的手段在避免导致直接军事冲突的前提下,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值得一提的是,韩国外交安保研究所(IFANS)7月份的一份报告指出:“灰色区域活动是中国为实现其战略目标而采用的众多策略之一,北京的灰色地带行动可以与其他军事或非军事手段结合起来,或者在武装冲突之前发起,以使天平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倾斜。”

  可见,“灰色区域”在涉及国际政治特别是国际热点问题的讨论中频繁地出现。在上述报告中,作者认为特别是在韩国政府决定在境内部署萨德系统后,中国方面针对(注:直接或间接)韩国进行了一系列具有“灰色区域”色彩的行动,包括公共舆论方面的信息攻势、有心理战效应的 “限韩令”、以及法律制度方面的针对性举措,等等。

  实际上,从战略、战术层面看,“灰色区域”手段早已被美国在广泛的亚太-东亚地区运用得炉火纯青、如鱼得水。在南海地区,美军的军舰、军机“无害通过”(innocent passage)、抵近侦查(close reconnaissance)、联合军演等等,都可以看作是针对中国的“灰色区域”战略手段。当然,议员甚至政府官员访问台湾则更是在以无限接近红线的方式测试北京的底线。

  有意思的是,韩国方面的这份报告系统地分析了中国近年来在经贸、舆论宣传、国际规则制度等方面(对韩国)进行的“灰色区域”行动,并在其结论部分提出:“灰色区域”策略不太可能构成迫在眉睫的威胁,但故意误导地区或国际受众的虚假叙述可能有助于“侵略者”智取灰色区域的目标。

  但此篇报告也让笔者联想到前不久韩国军方的军机数次降落台湾机场,而韩国国会副议长也率领议员代表团访问台湾;此外,数次韩美首脑共同宣言中也提到对台海以及南海局势的“关注”;如此等等,似乎也具有对华运用“灰色区域”战略手段的些许色彩。其一,首尔似乎是同时向华盛顿以及北京显示其政治立场和盟国决心;其二,借此试探北京在此类关键和重大议题上的(对韩)战略和政策底线;其三,展示韩国外交的独立与自主,提升其在地区和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和地位。

  由此可见,在地缘政治结构复杂、国际关系局势多变的亚太-东亚地区,“灰色区域”战略或策略手段似乎已成为一种“常态”(normal)。但问题是,特别考虑到近期韩美日三边关系的无限趋近即所谓三边结构的稳固,以及该三边关系针对中国的意味(无论韩美日三方如何解读),作为中国的近邻,韩国是否真的有必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投入到错综复杂、微妙又危险的东亚地缘政治“灰色区域”竞技游戏当中?这是一个需要认真而审慎思考的问题。

 

 

 

※ 상단의 [작성자명](click)을 클릭하시면 저자의 다른 글들을 살펴보실 수 있습니다.

 

관련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