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建交以来,两国之间的科技合作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1979-1989年可以看做是两国科技合作的起步阶段。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同年两国签署了《中美科技合作协定》,也标志着两个国家将在农业、能源、太空、卫生、环境、地球科学与工程以及教育和学术交流等领域开展合作。整个1980年代,中美两国在上述领域展开了一系列颇有成效的合作项目,美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也开始频频访问中国,交流科研成果和技术。
进入1990年代后的10年可以看做是中美科技合作的深化阶段。中美两国双边科技合作逐渐深化,涉及领域有所扩大,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空间技术等。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中美之间的科技和经济合作更加紧密,两国在清洁能源、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公共卫生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值得一提的是,中美两国于2011年签署了《中美绿色合作伙伴计划》,并通过数量众多的合作项目进一步推动两国在环境和能源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然而,2017年特朗普政府上台后,中美关系开始出现紧张的迹象,尤其在贸易和科技领域。2018年中美贸易战爆发后,美国加大在科技领域内的对华竞争与遏制。相应地,美国对华为等中国科技企业实施了一系列制裁措施。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中美两国虽然在公共卫生领域有一定的合作,但整体关系仍然紧张。2021年拜登政府上台后,美国基本延续了上一届政府对中国的科技限制与打压政策,尽管拜登政府也在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上尝试寻找与中国的合作机会。特别是在半导体供应链方面,美国一直呼吁日韩等重要盟国配合美国对全球供应链的调整,意图摆脱对以往以中国市场为中心的供应链体系的依赖,以确保美国自身的产业与科技安全。
实际上,得益于早前两国的政治共识与市场产业的互补性,中美之间的科技合作拥有较好的制度框架。中国政府网的资料显示,中美两国政府有关部门在《中美科技合作协定》框架下至今共签署了近50个议定书,领域包括能源、环境、农业、基础科学、科技信息和政策、地学、自然资源、交通、水文和水资源、医药卫生、计量和标准、民用核技术与核安全、统计、自然保护、林业、高能物理、聚变、材料科学和工程计量科学、生物医学、地震、海洋、大气、测绘等。
然而,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特别是科技力量的成长,两国间的科技交流从以往的多领域、多层次、多渠道的合作局面逐步进入到一个战略竞争的态势。政治认知的改变是促使这个深刻变化的重要驱动力。
2020年8月,我曾在美国《外交学者》撰写了一篇题为“美国人为何此刻拿出‘反共’剧本?”的文章,并提出:一方面,中国继续保持其独特的政治体制;另一方面,中国在科技领域不断取得诸多进步。关键是,这两个方面的结合最终让美国人坐立不安。
最新的变化出现在人工智能(A.I.)领域。美国OpenAI公司近日发布通告,即将终止ChatGPT不支持地区的接口,其中包括中国大陆。这样的通告实际上将众多依靠ChatGPT对外API接口进行研发、创作的中国大陆用户彻底排除在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人工智能平台之外。许多中国网民发出感叹:最终,科技是有国界的!
我们或许并不清楚OpenAI公司此举是纯粹的商业市场行为,亦或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推动力与其他意图。无论如何,中美科技竞争(甚至脱钩)的趋势或已加速显见。这样的局面可能会导致几个结果:第一,迫使中国大陆人工智能产业本地研发能力的增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另具特色的产业生态系统;第二,加剧中美两国间的科技竞争与摩擦,并可能间接引发双边或地区间的外交、地缘政治冲突;第三,可能对世界产业合作格局以及产业链、供应链产生深远的影响,并进一步加剧冲突性的竞争格局的形成。
无论如何,人类科技力量进入人工智能爆发式发展阶段后,科技力量的重要性(甚至是破坏性)很可能将以某种我们目前尚不能完全理解遑论掌握的方式深刻影响国家间的关系。当一切有可能失控之前,我们必须做好各种准备。
※ 상단의 [작성자명](click)을 클릭하시면 저자의 다른 글들을 살펴보실 수 있습니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