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曾在韩国工作生活了13年之久,可以说是从内心深处希望中韩两国的关系平稳顺利地发展,两国国民相互理解并保持友好。但正如数日前一场线上讨论会上多位专家学者提出的那样,多种因素累加,同时疫情的隔离等因素的出现,两国之间的交流受到阻碍,进而加深了误解与隔阂。这样的情形是亟待改变的。
一位挚友也是中国一所新型智库的创始人在讨论中提到了“身份认同”这个话题,表示中韩两国相互好感度特别是韩国民众对华好感度降到历史最低点反映出两国民众在“身份认同”问题上的巨大认知差异。诚然,文化上的相亲并不能理所当然地带来政治上的互信。相同或有近似价值观的文化形态特别是传统文化要素在不同国境、不同的社会土壤中会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呈现与表达形态,即同源但呈现出多样性。因而,仅仅因为文化上或近或远的“同源”就要求理所当然的政治互信是不切实际的。这一点非常鲜明地体现在以往中韩之间的数个分歧之上,例如历史遗迹、文化遗产、韩美同盟、萨德系统,等等。
但尤其让笔者感到忧虑的是韩国教育机构当中汉语教学的式微。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记载及传播着文化习俗、民族心理、社会风貌、国情社情。韩国社会中学习中文热度的降低,体现的是一种非常消极的社会心理状态,即很可能是民众们不再像以往那样关心、向往这个语言和她所代表的那个国家和文明。究竟实际状况是否是如此?笔者暂时没有机会与韩国普通民众进行面对面的深入交流。但既然已经式微,那么汉语语言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媒介和情感的表达与承载的功能就必然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这样的影响将可能是缓慢的,但又极有可能是极其严重的。
当然,笔者也希望这样的担心只是暂时的。随着疫情的相对好转,两国民众的交流也有可能恢复到以往的正常水平,各层次的交流对话渠道恢复顺畅。届时,两国的民众或许能够在相互交流、理解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对方的立场以及己方的应对。希望这样的缓和局面早日到来。
※ 상단의 [작성자명](click)을 클릭하시면 저자의 다른 글들을 살펴보실 수 있습니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