메뉴 닫기

二戰記憶的雙重標准:海格塞斯的演講能否在諾曼底重現?

 

二战记忆的双重标准:海格塞斯的演讲能在诺曼底重现吗?

  在国际政治中,相同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的不同方面是否可以被加以不同的解读,甚至根据需要进行量身定制?

 

“栗林中将以坚韧、决心和勇气带领着他的陆海军士兵。”

“几乎所有在这里英勇作战的人都已经离世,但他们崇高的记忆永存。”

“我们都为能够简短见证这片战场上发生的勇气、决心和牺牲而自豪。”

“他们英勇的榜样激励着我们,坚定了我们的决心。”

 

  这些赞誉之言是美国国防部长皮特·海格塞斯在3月29日于日本硫磺岛举行的第80届(美日)荣誉重聚仪式上发表的部分演讲内容。虽然这些言论听起来或许有些惊人,特别是用到了“以坚韧、决心和勇气”以及“崇高的记忆永存”这样的描述。但考虑到美国在战后重塑日本的历史角色,以及日本如今作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盟友,这些言论的出现并不完全出乎意料。

 

 

  然而,如果把这场演讲的地点换成二战时美国在欧洲的阿登战役现场、诺曼底登陆海滩,甚至是欧洲的犹太集中营,各方反响会如何?国际社会,包括欧洲和美国的民众,会作何反应?

  事实上,美国官员对纳粹德国的战斗精神和士兵作战与抵抗(就像称赞德国士兵在二战中的“坚韧、决心和勇气”等)极为罕见甚至未曾听闻。整个西方的共识是:纳粹政权犯下了无数恐怖暴行,包括大屠杀和侵略扩张。战后,美国的言论——包括官方记录、公众共识和好莱坞电影——通常都是对纳粹政权的强烈谴责,并强调盟军为打败纳粹政权及其军事力量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而对于日本在二战中的军国主义侵略行为,美国的态度,尤其是决策层的态度,似乎更多是“宽容”和“模糊”的混合体:日本天皇地位得以保留,靖国神社内甲级战犯被供奉甚至被参拜而未受严厉谴责;日本军队过去在亚太地区的侵略行为有时似乎只是“历史的灰烬”,不必再去追忆和追究——显然,中国人和韩国人对这一段侵略历史的态度则截然不同。而在硫磺岛,这个美国在1945年为取得胜利而付出了伤亡25,000人惨重代价的地方,日本军队最后的顽强抵抗如今被称为“英勇的表现”,并且强调“他们的崇高记忆永存。”

  对比之下,美国官员对日本帝国主义军事侵略历史的描述为何如此不同呢?

  难道这只是美国官员在硫磺岛上给予东道主的外交礼节?在严肃的历史问题上,类似的“礼节”和“模糊性”是不能被容忍的,正如对二战时期纳粹暴行的批判和零容忍一样。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当然也包括对帝国主义日本的最终胜利,而美国和其他盟国(包括中国)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或许美国在东亚地区(即曾经的“远东”)确实采用了不同的历史叙事和地缘政治战略。实际上,对这种特殊视角的描述在学术界和媒体中并不罕见。从某种意义上讲,日本已“被改造”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日本在美国东亚战略中的重要地位被优先考虑,而美日之间的历史冲突在很大程度上则被选择性地忽略。然而,东亚国家间因侵略历史问题引发的持续紧张,通常被美国视作是该地区的内部问题,外界难以过多干涉。

  这样的态度或许符合某种“政治正确”,但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看,却显得有些冷漠——至少可以看出,对待纳粹历史和日本侵略历史的“区别对待”显然反映了一种明显的“双重标准”。

  那么,这种差异到底是因为亚洲的特殊性,还是因为大国竞争的地缘政治需要——尤其是在应对一个日益强大而难以控制的中国之时?二战后,犹太群体对纳粹战犯的清算续了数十年。西方国家也一直并一贯地谴责二战时期纳粹德国的战争行为,甚至德国内部也制定了具体的法律条款(如刑法第130条、第86/86a条)以禁止极端主义言论和行为,如煽动种族仇恨和与战时暴行类似的言行等。考虑到这一点,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亚洲,战争中的暴行都不应与“勇气”或“崇高记忆”这样的词语直接关联。我们应当始终牢记,战争无论发生在欧洲还是远东,都是惨痛的历史事实,而非可以根据某种特定立场重新解读的主观叙事。

 

文章英文原文4月29日刊载于《思想中国》,中文版由作者自译。
https://www.thinkchina.sg/politics/would-hegseths-words-be-heard-normandy-rethinking-double-standards-wwii-remembrance

 

 

 

※ 상단의 [작성자명](click)을 클릭하시면 저자의 다른 글을 살펴보실 수 있습니다.

 

관련글